97级戴兵红教学案例一

单位/地点: 时间:2022-05-20 浏览量:263

第三单元   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的统一——五代辽宋夏金元

907--1368)

【课程标准】

2020年新课标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04年版课标

必修一

列举从宋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必修二

1)知道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必修三


1)知道宋明理学的形成及代表人物,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绘画等成就,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选修一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时空定位】

指出下列年代(段)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并概括其显著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趋势。



















时代特征——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发展趋势——

【主题探究】

主题一  京都窥帝国——从唐长安和北宋东京认识唐宋社会及变化                                

618年——589年)

探究一  繁荣帝都的背后


材料1

国家的统一、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两座宏伟京城的修建和国内国际贸易的扩大,均刺激了经济发展。唐朝京城长安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居民百万,吸引着来自亚洲各地的商贾、留学生和朝拜者。
                    ——[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2
唐朝时候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今开封)为东京。宋周邦彦《汴都赋》中说“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般吴艚,官艘贾舶,闽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钲鼓镗锘。”《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北宋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城市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的发展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繁荣的原因。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读图1、材料1,让学生对唐朝长安城能作为“盛唐”标本有基本认识,让学生认识长安城在唐朝的历史地位。通过读图2、材料2,让学生认识东京城在北宋时期的地位。要求学生运用时空观念来认识唐宋繁荣的背景。


探究二   城市布局的变迁


比较图1、图2,提取有关唐宋间城市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分析

通过读图1,观察长安城的布局:皇城、宫城(太极宫)、大明宫、东市、西市等。从总体看,首先,长安城布局方正,街道笔直如棋盘,把整个城市分割成108坊和东西二市。坊类似于今天的居民区,市就是商业区。坊、市有围墙分开,管理严格。其次,长安城内河道纵横,古语有“八水绕长安”之说。不论是在宫城里,还是在西市、东市等其他地区,都有河道湖泊,城东南角有曲江池。政治中心在城市北部。这种城市布局是按照古人观念与天上的星宿相对应而设计的。长安的城门,如玄武门等,也与唐朝政治事件有密切关系。唐太宗时期许多重大政治活动都在宫城举行。大明宫在唐高宗时期建成,后成为政治中心。这种布局与北宋东京政治中心位置明显不同。
通过读图2,认识北宋东京城的规模和布局特点。北宋东京城分为皇城、里城和外城三层。皇城基本居于里城中心偏北位置,里城位于外城中心。坊市界限被打破,城市布局不完整、不规则了。东京有“四水贯都”之称,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连接。汴河穿城而过,三重城垣都与水道
相连。城西汴河边有金明池。

两者比较,唐朝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的布局及功能有相似之处:都依水而建,满足生活需要;布局体现了皇权政治在城市中居于核心地位。不同之处也很明显。长安城市布局恢宏大气,整齐划一,显然是强大的人力规划而成。北宋东京城市也有规划,但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场沿河而兴,商业区不规则,这些变化显然更多的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
教学设计意图】深化对古代城市建筑文化的认识,重点是引导学生思考图片背后所体现的从唐朝到宋朝的社会变化,强化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对历史的解释能力。
2.
导入学习任务二:从商业和对外交流认识唐宋社会变化观察唐朝长安城示意图,除了引人注目的宫城以外,占地面积最大的就是坊和市。东市和西市是当时长安城两个集中的商业区。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











探究三.商业外贸的变迁


五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少年行》

赤白桃李取花名,霓裳羽衣号天落。
雅弄虽云已变乱,夷音未得相参错。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

         ——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


李自的诗表明,胡姬酒肆在当时已经是非常时尚的消费娱乐场厅,商业市场与消费娱乐如孪生兄弟。元稹的诗表明,来自西部以及远地方的“胡骑”“胡妆”“胡音”“胡乐”,在长安一带流行,男男女女竞相仿效,成为时尚。
长安城之所以有如此浓厚的“胡风”,主要因为唐朝与西域的丝绸之路繁荣。唐朝打通西域交通恢复商路秩序,丝绸之路的繁荣远超汉代,大量出土的异域货币是有力的证据。商品贸易是吸引异域客商到
长安的基本原因。
材料4
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长安的繁华和包容,吸引异域人土在这里常住、定居。贞观初,异域人士“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有史料表明,唐中期以后,由于政府财政不济,不能为异域人士提供免费的生活,让他们自行选择去留,依然有很多人选择继续在长安生活。中外文化在这座城市迅速交融升华,留下了大量精美的艺术遗产。从出土的胡商俑、乐舞俑的脸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唐朝人自信的气质。
学生通过观察东市和西市示意图,理解唐朝商业布局和管理特点,认识唐朝商业的繁荣程度。尤其通过西市中“胡商”和“胡姬酒肆”等引出对长安城异域文化的探寻。阅读材料3,从文学的角度感受长安城异域文化的繁荣;历史地分析唐朝商业中对外经济交流的盛况,让学生理解对外经济交流是异域文化繁荣的基础。通过阅读材料4,让学生认识长安是内地与边疆民族认同的家园,是中外民族交流的舞台,提升学生对唐朝多元文化繁荣的认识。


5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


材料5

宋朝自成立之初,就鼓励对外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朝廷官员出使东南亚国家,怂恿他们的商人来中国;载着中国商人航行在南海的中国船只,取代了南亚和西南亚的商船。……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
                                                  —[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
]脱脱等《宋史·河渠志》
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
运用图4、图5和材料5,可分析出北宋时期东京城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区广泛分布在城市聚居区,如汴河两岸、寺庙附近等,形成了街市、夜市等;城市服务业发达,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军士武备松弛;汴河漕运兴旺发达,是东京的生命线;北宋与南方及海外的经济贸易交流规模超过唐朝。
【教学设计意图】:深化对唐宋商贸交往和文化交流持续发展的理解,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是多元文明影响的结果,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涵养家国情怀。



探究四 唐宋变革论

材料 今天大多数的历史学家都相信,大约在11世纪发生了一场“唐宋变革”:中国历史从中世纪的黄昏转入近代的拂晓时刻。不过,不管宋代与唐代之间看起来有多么大的差异,宋朝的近代性同样是前代文明冲积的结果,比如从唐代的“飞钱”孕育出宋代发达的商业信用,瓦解于宋代的坊市制在中晚唐已经出现松动,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也是继承自唐朝设施。“唐宋变革”并不是断裂式的突变,而是内在于文明积累的突破。从18世纪起,处于近代化进程中的西欧开始出现了一种傲慢的论调:一些对中国了解非常有限的哲学家根据他们的想象,对中国文明作出了“停滞”的定性。事实上中西的历史都不可能停滞,西欧历史以他们的轨迹演进,中国历史也以自己的轨迹演进,经过漫长的文明冲积,“造极于赵宋之世”,产生了近代化的大突破。——我们这样的描述,也挑战了费正清先生提出的“冲击—回应”理论。

 ——整理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提取材料中关于宋代历史的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证充分)





【答案】观点:宋代对比唐代出现内在于文明积累的突破(唐宋变革论);或者宋代进入现代的拂晓时辰;或者宋代是中国古代文明自身发展的极盛时期。论证:政治上通过分散事权基本解决地方割据的历史难题;科举发展推动平民政治出现;经济上不抑兼并的政策推动租佃关系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完成南移;市坊的界限被突破,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管制放宽;纸币出现,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高度繁荣;思想上儒学发展成哲学化、思辨化的新体系;科技上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技术成熟与外传;文艺上词曲、话本等市民文学兴盛。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题目的论点,注意观点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论证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根据材料叙述可以概况其观点是:宋代对比唐代出现内在于文明积累的突破(唐宋变革论);或者宋代进入现代的拂晓时辰;或者宋代是中国古代文明自身发展的极盛时期。论证部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文艺等至少三个角度运用学科知识加以论述。如政治上通过分散事权基本解决地方割据的历史难题;科举发展推动平民政治出现;经济上不抑兼并的政策推动租佃关系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完成南移;市坊的界限被突破,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管制放宽;纸币出现,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高度繁荣;思想上儒学发展成哲学化、思辨化的新体系;科技上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技术成熟与外传;文艺上词曲、话本等市民文学兴盛。其他角度言之有理,论证充分即可。


总结:辽宋夏金元也称宋元时期,指从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辽)到1368年元朝的灭亡。这一时期,政治上,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是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交融。经济上,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思想文化上,是理学与世俗文学为代表的封建文化继续繁荣。总之,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文明进一步发展,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本单元有两个学习要求:一是认识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二是认识辽宋夏金元等诸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方法:

1、通过列表、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两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新变化;通过时空定位掌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到元的统一这段民族交融的历史。注意在历史时空下的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

2.通过史料学习与史料分析,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唐宋两代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概述认识北方诸少数民族兴起建立政权到元朝的统一,认识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运用唯物史观,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对宋元史的学习,认识宋元时期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变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通过对从民族并立到元朝的大一统认识到认识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特征,形成民族认同,自觉遵守宣传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主题Ⅱ   一千年前的友好之船——遣唐使

材料:2004年在陕西西安的一个建筑工地一块墓志铭——井真成的墓志。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块日本遣唐使墓志。志盖为覆斗状,青石质,边长37厘米,篆文,题为“赠尚衣奉御井府君墓志之铭”,十二字;墓志为汉白玉质,呈正方形,边长39.5厘米,厚7厘米。楷书,题为“赠尚衣奉御井公墓志文并序”,一百七十一字碑文,九字疑出土时为铲车所坏,呈残缺状。

                               “井真成”墓志铭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井真成”墓志铭的史料价值。(6分)




探究一  遣唐使为何来华

材料一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有着两千年友好往来的历史,唐代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高潮,从630年到895年,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实际成行的十六次,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约一二百人,仅一两艘船,到中后期规模庞大,一般约五百余人,四艘船。838年的第十八次,竟达651人。  使团成员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录事等官员,还有文书、医生、翻译、画师、乐师等各类随员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还带有若干名留学生和学问僧。中国的文物制度因而传入日本 。

                                                   ——摘编自武安隆《遣唐使》

材料二  这时(从唐高祖到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唐帝国可从三方面来概括,即强盛、文明、开放。由于具备了这三方面,使她成为东亚文明的中心,并像一个强大的光源,不断地向四周放射着巨大的能量。正是她的文明之光,吸引了追求文明的日本。
日本的前期遣唐使,是在东亚诸国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派遣的。这一期间(630-659年)的四次遣唐使的使命,是服从于当时日本对唐的双重外交政策的,即从国内的改革,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需要出发,必须与唐保持国交关系,直接从唐输入先进的文物制度;从建立“倭本制”地域册封体制的外交利益出发,又必须站在唐的对立面,维护自己在南部半岛的利益。

                                                ——据王金林《遣唐使的使命》等

1)根据材料一,概述日本派遣遣唐使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为何要派遣遣唐使的原因。(6分)




探究二  遣唐使为何废止

材料三  日本大化改新中颁布的班田制、租庸调制系模仿唐代的均田和租庸调制度而制定的。此后,日本又模仿唐律编成《大宝律令》《养老律令》等法典,模仿唐代官制设立二官、八省、一台的中央官制和国、郡、里的地方行政制度,军事上仿唐代府兵制设五卫府。 ……继汉字和儒家经的住入他料大6出纪出经由百济传入日本。……日本的乐舞、书法、绘画、工艺制作、都城规划、医药、服饰等方面均受到唐文化的巨大影响。
                                      ——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四  唐朝的衰颓削弱了日本的学习热情,故而终止了遣唐使的派发。“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留唐日人向日本国内报告了唐王朝中央集权体制涣散、经济衰退、文化受到严重摧残以及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的状况。……日本为派遣遣唐使所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大的,由于航海技术的限制,人员伤亡不断,所以这种违背客观规律的制度注定是不能够持久的。……另外从文化的吸收消化来看,多年遣唐使的派遣,已经使得国内充斥着来自唐朝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景致,进行吸收和消化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
据孙玉巧《遣唐使制度废止原因试析》等

1)根据材料三,说明日本派遣遣唐使对日本社会产生了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四,简析日本废止遣唐使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的认识。(10分)











探究三 鉴真为何东渡

材料一 :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
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6
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
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














材料二

隋朝疆域                                唐朝疆域               

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

——201310月,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 依据材料并结合隋唐史,谈谈古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认识。(6分)








【高考研习】

独立完成高考试题——对考点进行概念归纳——用历史专业术语阐述——找命题规律并预测——小组问题存疑




























【思维拓展】

材料: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长期统一的时期,集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之成果,行政组织的严密和有效程度远超秦汉时期。各族过着有共同政治经济的生活,由此而产生和形成了民族共同心理。在隋唐政权长期统治下,各族不再相互征伐,相互掠夺,也不再是诸侯分裂割据的混乱状态,地处中西陆路交通要道的西北地区诸族更为充分地发挥了联结内地与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作用。隋唐君主主张开放、打破夷夏界限,以达到“混一戎夏”的目的。与此同时,西北诸族往往最早与外来文化接触,先与之融合,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文化后在影响内地,并与之融合为唐代文化的一部分。

——摘编自周伟洲《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

谈谈你对“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长期统一的时期,集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之成果,行政组织的严密和有效程度远超秦汉时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