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15:00-17:00,一场聚焦鲁迅精神世界的学术盛宴在湖北师范大学达成大讲堂如期举行。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俊修先生受邀登台,以“鲁迅的痛苦之谜及其超越 —— 以文学史料里的个人际遇为中心” 为题,为现场师生带来深度解读。
讲座伊始,张强副院长代表主办方对胡俊修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在致辞中指出,胡教授深耕鲁迅研究及近现代文化史领域多年,不仅拥有深厚的学术造诣,更善于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分享—— 其作为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文史版)主讲嘉宾的经历,以及在全国多地开展 300 余场讲座的丰富经验,足以证明其学术传播能力。张强副院长强调,此次讲座跳出以往聚焦社会性因素的研究视角,从 “个人际遇” 切入解读鲁迅,将帮助师生们打破对鲁迅的 “符号化” 认知,真正走进这位 “民族魂” 的精神世界,对校园学术文化建设与师生人文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场师生的期待中,胡俊修教授开启专题分享。他首先以“鲁迅是熟悉的陌生人” 破题,引发共鸣:“我们从小在课本里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似乎看到了鲁迅快乐的童年,但史料背后,他童年生活的底色其实是‘苦大于乐’。”
随后,胡教授结合一手文学史料,从个人际遇视角剖析鲁迅的痛苦来源:童年时期,祖父入狱的家庭变故让他过早体会世态炎凉;成年后,不幸的婚姻与兄弟反目的情感裂痕,更让他长期陷入孤寂苦闷。“以往研究多强调社会环境对鲁迅的影响,却忽略了个人际遇对其精神世界的塑造。” 胡教授提出,正是这些具体的人生困境,让鲁迅的 “严肃表情包” 背后有了更真实的情感支撑。
但讲座的重点不止于“揭秘痛苦”,更在于 “解读超越”。胡教授指出,鲁迅从未被孤独与痛苦困住 —— 他将个人际遇中的感悟融入文学创作,以笔为刃直面现实,最终从 “个体痛苦” 走向 “民族关怀”,成为照亮时代的 “文化巨人” 与 “民族魂”。“鲁迅的伟大,在于他让我们明白‘反抗绝望’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认清生活苦难后,依然选择拥抱社会、坚守理想的勇气。” 胡教授的讲解旁征博引,既引用《光明日报》理论版相关研究观点,又结合自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心得,让抽象的精神解读变得具体可感。

讲座进入互动环节,现场学生迅速掀起提问热潮。来自文学专业的同学问道:“鲁迅的婚姻不幸与兄弟反目,是否直接影响了《彷徨》的创作基调?” 还有同学关注现实意义:“当代年轻人面临压力时,该如何像鲁迅一样‘反抗绝望’?”
面对同学们的疑问,胡俊修教授耐心细致地逐一解答。他以《彷徨》中《祝福》《伤逝》等篇目为例,分析鲁迅如何将婚姻中的情感困境转化为对女性命运的思考;针对“反抗绝望” 的现实应用,他建议同学们 “先正视痛苦,再找到自己的‘精神出口’—— 就像鲁迅选择文学,我们也可以通过专业学习、兴趣爱好,将压力转化为成长动力”。深入浅出的解答不仅化解了学生的困惑,更引发了全场对 “个人成长与精神坚守” 的深度思考,现场掌声此起彼伏。
两小时的讲座在热烈氛围中落幕。不少师生表示,此次讲座打破了对鲁迅的传统认知,让“民族魂” 不再是课本里遥远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在痛苦中坚守超越的 “同行者”。未来,达成大讲堂将继续邀请学界名家开展交流活动,为师生搭建更多优质学术平台,推动校园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