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在人文楼达成大讲堂,我院成功举办AI 历史研究系列讲座。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光伟老师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王涛教授受邀莅临,联袂开讲,通过四场极具启发与创见的专题分享,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人工智能与历史学交叉融合的学术盛宴。
上午场:双师联袂,解锁AI 史学研究核心密码
上午8时,系列讲座正式拉开帷幕。首先,湖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张强教授致辞,对张光伟老师与王涛教授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张院长强调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AI 技术为历史研究带来的革命性机遇,希望师生们能通过讲座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研究能力。

第一次讲座由张光伟老师主讲,主题为“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历史研究能力的策略与实践”。作为聚焦“人工智能+ 历史学” 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张光伟老师系统阐述了AI 在古文字识别、古籍数字化、历史地舆信息提取与可视化等方面的应用成果。他以敦煌石窟历史实践教学虚拟仿真实验为例,展示了虚拟仿真技术在历史研究与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并提出“尽早开始、多环节深入应用、绝不仅在最后环节应用”的AI 使用三大策略,强调人机协同与批判性思维在学术研究中的核心价值。

10时许,王涛教授带来“AI + 世界史研究的有效与有限“专题分享。作为数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副会长,王涛教授从德国史、教会史研究实践出发,深入剖析了AI 在世界史研究中的应用边界与创新空间。他结合联邦德国议会记录的大数据分析案例,展示了 BERTopic 等模型在历史文本主题挖掘、历时性变化分析中的技术优势,同时也提醒师生警惕 AI “幻觉”、数据偏见等潜在问题,倡导建立透明、可验证的研究流程。

上午的两场讲座后,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周鑫主任进行总结讲话。他指出,两位老师的分享既涵盖前沿技术应用,又不乏学术伦理思考,为师生提供了“技术工具+ 研究方法 + 价值引领”的全方位指引。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围绕AI 古籍整理、跨语种史料分析、学术不端规避等问题积极提问,两位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逐一细致解答,现场学术氛围十分浓厚。

下午晚间场:深度补充,完善AI 史学应用知识体系
下午2时,张光伟老师再次登台,针对上午讲座内容进行专题补充。他聚焦 AI 在史料处理、文本嵌入、知识图谱构建等具体技术的实践操作,分享了盛宣怀档案智能阅读系统、西夏文字典《文海》网络分析等典型案例,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调用API、数据预处理等方式提升 AI 工具的使用效率,为有实操需求的师生提供了具体路径。
当晚7时,王涛教授带来系列讲座的收官分享。他围绕上午提出的“AI 应用有限性”展开深度阐释,结合全球历史大数据基准(HiST-LLM)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大语言模型在历史知识准确性、语境理解等方面的短板。同时,他分享了数字史学研究中数据收集、清洗、建模的全流程经验,强调历史学家的 “历史感” 与人文洞察在AI 时代的不可替代性。
此次系列讲座内容丰富、层层深入,既涵盖AI 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前沿应用成果,又深入探讨了技术伦理、方法创新等核心议题。两位主讲人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师生搭建了一座连接传统史学与现代科技的桥梁。
参与讲座的师生纷纷表示,系列讲座打破了技术壁垒与学科界限,不仅了解了AI 在历史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方法,更启发了学术研究的新思路。人工智能并非取代历史学家,而是成为提升研究效率、拓展研究维度的重要助手,未来将积极探索人机协同的研究新模式。
此次系列讲座是我院推进新文科建设、促进跨学科融合的重要举措。未来,我院将持续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引进前沿学术资源,助力师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推动历史学学科在数字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